我活得好好的,為何需要上帝?

同最近一位少年人告訴我︰他對自己現有的生活感到挺滿足和幸福,平時行事為人也規規矩矩,很少有甚麼行差踏錯,更遑論任何嚴重罪惡;因此,他並不覺得自己需要上帝。他說,或許他更年長,在人生遇到難關與不幸時,才會有真心去尋找上帝的衝動吧。

我挺欣賞少年人誠實的分享,他沒有在傳道人面前假裝對信仰有興趣、投入,而是坦誠說出自己對信仰、對上帝的真實感受。的而且確,現階段生活很好,他並沒有特別大的誘因、推動力,去投靠上帝。但他的話卻在我心中縈繞不息︰是否我們活得好好,就不需要上帝?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頭緒,嘗試回應一下。

「我活得好好則『於願足矣』,不需要上帝了」。這個看法的背後,蘊藏著一種傾向封閉的世界觀,言之封閉,因為一來忽略了身邊的人,二來缺乏了一點歷史觀和時代觀,無視了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和走向。先說第一點,即使我們人生真的很好,其實我們身邊仍有人過得相當不好、受著痛苦,並被不公平的人與事所欺壓著。若我們容許身邊的人進入我們的視野,真誠地面對他們的痛苦與哀傷,我們必定需要問一些有關上帝的問題,例如︰為何不同人有不同際遇
,為何世界並不理想,到底誰在掌管際遇與世界。再說第二點,若我們關心人類歷史、願意直面世界走向,我們必須承認,當中不公不義的事簡直俯拾皆是,人類總是讓自己走向自毁,就如末日時鐘所顯示的一般。「我」可以過得很好,但身邊人、並人類歷史和世界舞台中有著更多更多的「不好」,需要我們去面對,除非我們已變得漠不關心、只顧自己。

更仔細探討人類歷史的走向、並人到底「有無得救」時,歷史許多罪惡都向我們指明,人類自以為「好」、自以為善的那種「善」,是相對的,是人言人殊的。從歷史去看,在生活平順之時,這種相對的「好」與「善」並不成問題;但在邪惡張狂的大時代,在人必須於兩難中作出抉擇之時,這種相對的「好」,許多時候會變成所謂「平凡的惡」,就如二戰時許多德國人仍然支持屠殺猶太人的納稅黨一般。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人性的而且確存在著令人畏懼的部分;若我們要正視人性,我們不能停留於相對的「善」。

不說那麼遠,說近一點。即使是平凡日子中,我們仍然會在人與人的衝突、不和與傷害中,經驗到我們自己人性中的糾結之處。明明是愛對方、明明不想帶來傷害,但就是在人際關係的各種期望、糾結、碰撞、並在埋身相處和磨合當中,甚至是在一同追求一些良好意願和目的中,人與人的相處總是會發生不和;人性中總有些部分會破壞人與人的關係,讓彼此關係總不能「完滿」。聖經羅馬書7:18-19(節錄)如此說︰「18…立志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
。 19 我所願意的善,我不去做;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反而去做。

人明明想達到良善,卻總是達不到,就是因為人有罪,如聖經羅馬書3:23所說︰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欠了神的榮耀。」宏觀如歷史、微觀如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,若我們坦誠直面當中的「不理想性」,我們必須承認,人性本質上是出了問題。這就是罪。人的罪,不單是宗教上的課題,即使是例如文學和哲學上,也有許多探討。

如此,即使沒有甚麼行差踏錯、嚴重罪惡,我們仍然不能迴避人性與罪的問題。每個人的罪總把人自己置於「出問題」的邊緣;人類作為共同體、其集體的罪,總讓歷史和世界陷於自我毀滅的路上。人如何從罪中尋到出路?這就是人需要上帝介入的原因。篇幅所限,不能把整個基督教信仰描述出來;但沿著以上思路去尋問,我們必定會發現,人需要上帝,世界也需要上帝,而這位上帝,只有可能是基督教的上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