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(六)

本文是《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》系列的第六回。1 上回提到,當我們不再單單以表面的方法解決「孤獨感」,而是接受、直面孤獨時,我們會看見,親密關係中那種「既渴望與人契合、卻又在本質上不能與人契合」的吊詭經驗,原是叫人轉眼仰望永恆,期盼耶穌基督的再來。

若然「圓滿」只屬永恆、「完全」屬乎上帝,那麼,人間的契合就總有虧缺︰沒有不會完結的舞會、沒有永不別離的關係;再夢寐以求的筵席,總有散席之時;再珍惜之人,總有離別之日。人間的關係總有高低順逆、陰晴圓缺;有甜美親密、讓人心醉之時;但亦有食之無味、甚或是難以啟齒、需要留有距離之時。正是看清人間沒有圓滿,我們才能對事物有合理的期望。否則,把「圓滿、完全」的期望錯置於「短暫、相對」之物,只會讓人不自覺地雞蛋裡挑骨頭、嫌棄後者的缺欠,並在過高期望和強求中扭曲、破壞後者(若然情侶在熱戀期、還未深入認識彼此時,就過度委身、毫無保留,把人生一切的想望、期望、希望都投放在另一半身上,通常都容易在衝突期、在真實認識對方時觸礁、受傷,並「因了解而分開」,正是如此的道理)。正正是承認人間的關係原有缺欠,我們才能合乎中度地安置一己的期望,把絕對、完全的期望留給永恆的上帝,並為人間的關係存留一份空間、留有心理準備,容讓關係和對方未如理想、未必如一己所想。

如此,以相對之心去看待相對之物,反而更能欣賞相對的美、反而更會珍惜那不是理想當然的短暫璀璨和精彩,並趁美好事物尚在之時,去好好用心感受、享受。正因為人與人之間,差異原是平常、相似相通才是罕有,因此遇著彼此價值觀、世界觀相似之人,才顯得格外可貴;正因為人越大,人與人之間就越是「隔重山」、難以彼此明白,我們反會更加珍惜能夠相當程度地有所共鳴的伙伴,反會更欣賞那些本著雙方差異也仍願意走近、敞開心扉、並嘗試理解自己的人。正因為承認關係的有限,才更會欣賞其中能帶給彼此的悸動。地上關係的虧缺,除了叫人將期盼轉向耶穌基督的再來,亦叫人能夠珍惜地上那份雖是相對、卻是得來不易的關係和牽絆。

當我們能合乎中度地安置一己的期望、當我們對相對之物也能心存感恩、當我們在明知有所虧缺的關係中仍願意努力一試、踏前一兩步時,我們看待關係的目光會更加廣闊。我們不單會更能看見,哪些關係仍有改變的空間和可能性、哪些關係已到達欣然接受的階段、哪些關係雖然曾經親密過,但原來已是時候放手、道別和道謝;我們更會發現,關係不少時候總是超出一己的預想。原來不少本來不抱期望的關係,意外地能夠彼此共鳴;原來有些本來已「定型」的關係,因為其中一方的改變,能夠擦出前所未見的火花,等等。如此,當我們看關係看得更廣闊、更有智慧時,我們會更經驗傳道書3:5-7(節錄)所言︰「懷抱有時,不抱有時;尋找有時,失落有時;保存有時,拋棄有時;撕裂有時,縫補有時」。

並且,當我們看見,現在擁有的,本非必然;當我們明白,關係本身,沒有太多的「理所當然」時,我們會更體會,人生本就是一趟旅程,作為客旅的我們,仍能擁有珍惜的關係和牽絆,仍能走到今日,原來是上帝的權能承托著我們的人生,並在其中施下恩典和愛眷。原來,正是因為承認孤獨,我們才看見那些短暫卻真實的結連,原是難能可貴;原來,正是因為承認虧缺,我們才體會,上帝不單使「萬物…各按其時成為美好」(傳3:11,節錄),更在其中,為我們命定、存留那份恰如其分的美好。

篇幅有限,「收筆」略顯匆忙;對「孤獨感」的深入探討,算是來到此處,衷心感謝閱讀到此處的你。下回,我們會總結「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」這種方法論,在處理孤獨感的上的優劣。然後,我們會用其他例子,去繼續探討這種方法論,制造給我們的問題和後遺症。


1 本系列的第一至五回,分別刊載於2022年9月10日的少年牧聲、10月7日的牧聲、10月22日的少年牧聲、及11月9日的少年牧聲、12月3日的少年牧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