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(四)

本文是《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》系列的第四回。1 我們正在枚舉「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」的一些現實例子,去探討這種方法論的成效如何。上回提到,「孤獨」原是個牽涉面甚廣、卻又讓人很不好受的課題,並與生命的其他深層課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但不少現代人卻傾向把「孤獨」等同於「無人陪伴」;這種把「孤獨」看為表面問題的邏輯,理所當然就會引來最直接而簡單的「解決之道」︰就是「搵人陪」。本文將會探討,以「搵人陪」這種「表面方法,表面解決」的方法論去處理「孤獨」,會制造出甚麼問題與後遺症。

首先,「搵人陪」這方法,在短期內,的確能快速地驅散孤獨所帶來的難堪;但塞翁得馬,焉知非禍,即時有效的短期方法,有時本身就是令長遠的深層問題被忽視、被醞釀出來的幕後兇手。甚麼意思?

孤獨,其實本身有其益處與意義。首先,它讓我們留意到別人與我們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,無論是時空上的差異(彼此的時間表不同,以致不能總是陪著對方)、還是身份、性格、價值觀等層面的差異(以致大家的視角出發點不一樣,不能完全明白彼此,以致感到孤獨)。認識彼此差異,將別人與自我區分,是關係建立的重要基礎;現代人正正是因為過度期望別人與自己能深深契合,看不見雙方的差異,以為自己的想法必然就是對方的想法,以致忽視了對方的真實性情與需要,把一己的期望、看法與理解加諸對方身上;期望得不到滿足時,還責怪對方無情。實情卻是,人與人之間的差異、甚或是相處中的期望落差,本身就是我們真實認識對方(以致真實認識自己)的重要素材。而當我們感到孤獨時,這外在的現象,正是要向我們指出內在的真實︰原來我們與對方存在著差異。

相反,以「搵人陪」去充塞「孤獨」的人,不少時候都看不見這一層現實;他們的想法通常是︰「有人陪伴我,我就『開心番』;陪伴我的人就是對我最好的人,我們必然能成為完全契合的好朋友」。這種想法,容易讓我們只追求孤獨感得到驅散,而不去探索「孤獨」背後所呈現的關係真相。當我們只滿足於互相陪伴所產生的短期親密感,單單倚賴短期親密感去安撫彼此不安、去維繫關係時,我們不單過度倚賴短期親密感,我們更是忽視了關係建立所需要的那些「長期而深層元素」,就如上述提到的發掘彼此差異,真實認識彼此,探索在彼此有差異的前提下大家能否接納對方、雙方如何磨合與配合等等。結果,倚賴「搵人陪」去充塞「孤獨」,原來會令我們「安於陪伴、疏於關係」,進而為明天更龐大的關係問題埋下種子。

以「搵人陪」這種「表面方法」去「表面解決」「孤獨」,還會產生許多其他問題與後遺症。篇幅有限,我們下回再談。


1 本系列的第一、二、三回,分別刊載於9月10日的少年牧聲、10月7日的牧聲、及10月22日的少年牧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