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思教會的存有

十三世紀意大利思想家阿奎那(Thomas Aquinas) 是基督教中一位了不起的哲學家、作家和神學家(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最傑出的一位)。當時的基督徒已遠離昔日被仇視和迫害的日子──正所謂時移世易,萬事總有興替──天主教會更擁有莫大的權力和財富。

這位傑出的神哲學者阿奎那在一次分享裡提及到他的經驗──有一天當他與朋友在羅馬這輝煌的城市行走時,他的朋友很興奮,並驕傲地對他說:「我們基督徒絕對不能再對世界說『金銀我都沒有』。」──若沒有忘記聖經的記述,對於這番話的對象,定必知所說的,是指著彼得所行第一個神蹟說的。當時彼得對瘸子說:「金銀我都沒有,只把我所有的給你,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,叫你起來行走」(徒三6)。

今天我們的確活在看似表面輝煌的日子,但有一個情勢我們必須被喚醒。請看阿奎那在聽到這位朋友所說的話後,他是如何的回應:阿奎那如此說:「但我們已然無法再對瘸子說:『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,叫你起來行走。』」

昔日主的門徒雖然天天跟隨主,但奈何仍未明白主耶穌的拯救。門徒跟隨耶穌到達耶路撒冷,期待祂成為猶太人的王,並建立強大的政權,讓他們可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(路廿二30)。但就在一夜之間,情況完全變了,耶穌面對逮捕,竟沒有任何反抗或掙扎。這是最令門徒傷心的一件事。

究竟耶穌應許門徒建立怎樣的國度?甚麼樣的國度能切實地成全神對人的救贖、和好,和改變人的計劃?

請嘗試撫心而問,你是討人喜悅、心不堅定的基督徒嗎?又或你是那常稱主的教導和那賜下的使命是不切現世的空中生活,甚或自命為真實「落地」的信徒?主豈不已揭示那跟隨祂的生命是在世而不屬世的嗎?你是順境時跟隨祂,逆境時就離開祂的信徒嗎?你是馬馬虎虎還是願經熬煉的信徒?耶穌帶來的天國是甚麼的國度?

神透過祂自己的啟示向世人展示──神的國不在乎言語,乃在乎權能(林前四20);不在乎吃喝,只在乎公義、和平,並聖靈中喜樂(羅十四17);因為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(林前十五50)。面對主耶穌所建立天國的臨在,你將歡呼迎接或是以哀哭躲避主耶穌──榮耀的王、萬主之主──的再來呢?

神國結聚的子民──基督的群體──今天的教會,是否仍然停留在門徒與主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的光景?教會不斷從歷史的長河走到今天,期間興衰交替,每每能在黑暗之中重燃信徒委身於主的使命,讓真理再次被高舉,這全賴忠信順服、剛勇無懼心靠主行的勇者,所生發的改革與復興之火,讓教會再次在世上發光。

教會何為?教會應該做些甚麼呢?這是教會所肩承職事的問題。當然,純粹從現象來說,言人人殊,各自表述,也各自實踐,自成一路。可是,如果大家覺得這也沒有所謂,只是不同處境裡的各師各法,反正教會所作的總不會差到甚麼地步。當然,各師各法固然是可以,但教會在數量上縱然不斷增長,但卻不能脫離所附加結連的條件──就是增加了的並非「烏合之眾」而是追隨基督的門徒,而這種增加並非人的方法和策略所可以奏效的。

其實這完全涉及一個問題──何謂教會、教會何為?若從「自我信仰」的角度來思考教會的本性,然後以教會的作為取締教會的職事,這不免是本末倒置了。這樣的思考模式,其危險乃在於,一旦離開了上帝所界定的教會本性,以及其應有的職事,那麼到底是甚麼來決定教會的作為呢?是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?是我們自己的理想和野心?

借用宗教改革家加爾文所說的話:「人不認識上帝,就不能認識自己。」換句話說,我們不可能離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可以了解自己。因此,教會不能只著眼於自己的事工而忽略了自己與上帝的關係。套用加爾文的說話,我們可以這樣肯定:「教會不認識上帝,就不能認識她自己。」教會若不認識自己,那麼她的言行又如何被判斷為已活出自己的本性、合乎上帝的心意呢?她如何可以為其一切的事工作出合理的解釋,從而指示出這跟教會的本性相關?

引用加爾文的說話:「當我們看到有人單純地傳揚並聆聽上帝的道,並且看見他們按著基督的設立而施行主餐的時候,便無可置疑地看到上帝教會的存有。」

我有末了的話,在元朗浸信會服侍的日子,感謝主內肢體的愛顧,在神的國裡我們永遠是一家人──「情誼永繫不割斷,主恩互傳進永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