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甚麼耶穌要分兩個步驟才醫好病人?(可八22-26)

「耶穌拉着瞎子的手,領他到村外,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,按手在他身上,問他說:『你看見甚麼了?』他就抬頭一看,說:『我看見人了。他們好像樹木,並且行走。』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,他定睛一看,就復了原,樣樣都看得清楚了。」(可八23-25)

不少讀者好奇的問:為甚麼耶穌沒有一次過治好了他,而是要再按手多一次才完全醫好他?這是不是反映耶穌的能力受到限制,抑或另有目的呢?

我們不能單憑作者這樣描述,就斷言這瞎子的病況較嚴重,又或假設這人的信心較小,又或耶穌的能力不濟。作者記載耶穌要分兩次才能把瞎子醫好,這並非表示耶穌的能力有限。其實作者是把這逐漸式的醫治當作一個比喻,反映門徒對耶穌逐步認識的階段。

按照上文(八14-21),作者提及耶穌責備門徒,他們不明白神的心意,甚至好像「有眼看不見,有耳聽不見」(八18)。而下文(八27-33)彼得雖然開始認出耶穌是基督,但他對耶穌的認識仍然很模糊。他以為耶穌將以帝皇式身份,在地上建立基督王國;當他聽見耶穌說要受苦、受死,他便拉着耶穌,「責備」(中文譯作「勸」)祂不要受苦,結果耶穌也責備彼得是撒但,指他體貼人的意思,不體貼神的意思(八33)。

很明顯,這時候的彼得,相對於與耶穌作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等,算是開了一點心靈的眼睛――他看見耶穌的基督身份,但卻仍然好像近視一樣(像瞎子看見人好像樹木一樣),對耶穌真正的使命看得不清楚。然而,正像這位瞎子一樣,經過耶穌第二次醫治,他便可以看得清楚了。事實上,門徒若願意繼續跟隨耶穌,讓耶穌醫治心眼,終有一天,他們會完全明白、清楚看見神的心意。從後來的歷史發展我們知道,門徒直到耶穌復活後,他們便真正明白耶穌降生的目的。

其實類似的醫治情況,在上文的「耳聾舌結事件」(七31-37)也出現過。「瞎子事件」(八22-26)與「耳聾舌結事件」(七31-37)有不少相似之處:第一、都是領病人離開一個地方;第二、同樣也有吐唾沫;第三、也是有兩個步驟:1.[耳聾舌結] 指頭先探耳朵,然後用吐唾沫抹病人舌頭(七33);2.[瞎子] 先吐唾沫和按手,看得模糊;然後按手在眼睛,便看得清楚(八23-25)。

兩段經文(七31-37; 八22-26)的中間,便出現耶穌責備門徒「有眼看不見,有耳聽不見」(八17-21)這話,其象徵意義也相近――耳聾舌結可以指向門徒「有耳聽不見」,但經過神的工作以後,他們會聽懂神的心意,並且正確地傳揚主的道;瞎子的事件,當然是指向門徒「有眼看不見」,但經過耶穌的工作之後,他們從看不見,漸漸模糊地看到一點,到最後就可以完全看清楚神的旨意。

門徒跟隨耶穌一段時間,看見耶穌不少的作為,聽過不少的道理,甚至與耶穌共同經歷風雨,但他們對耶穌的教訓、天國的道理,仍然十分模糊,只有少許進步。但從教會歷史回望,這班門徒(除了猶大之外),在耶穌升天後,藉着聖靈的引導,他們不單明白真理,而且積極教導別人,建立教會。因此,我們雖然並非一信耶穌,一下子便明白一切真理,但只要我們真心相信上帝,願意追求真理,讓聖靈引導我們,便會發現:我們由不明白信仰,到有點模糊概念,到有一天,可以完全明白真理。但我們要謹記:能明白真理,全是上帝的恩典,因為若不是上帝將真理啟示給人,人便無從明白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