禱告的掙扎 (中)

上期提到,馬大的掙扎要讓我們理解,在生活中騰出適當的時間和空間能讓我們達至平靜;更引導我們探討在工作或學習的地方如何尋找上帝、在日常瑣事當中如何與衪相通。今次讓我們去討論在「代禱中的掙扎」。

約翰福音十一章,記載了馬大的另一個故事,當中她強烈的掙扎,能讓我們吸取教訓及學習代禱。從馬大身上學習一種怎麼樣的禱告方式?有時代禱也需要鼓起勇氣,我們為別人禱告,我們應該有甚麼期望?在禱告看來並未有任何回應的時候,我們應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?到底我們要怎樣應付代禱?

馬大向耶穌作出迫切的請求:「主啊!你所愛的人病了」(約十一3),我們明白,馬大提出請求的時候,極其希望耶穌能夠即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,馬上來探訪並醫治她的兄弟。這一刻,她只看見她的兄弟病了,治病是唯一的方法,滿心期待能得到奇跡性的醫治。

但事情不似她預期,她感到受傷及不明白。耶穌刻意拖延前往伯大尼的行程,馬大等待主的前來,等得心裏痛苦。「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。聽見拉撒路病了,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。」(約十一5-6)從馬大的角度來看,耶穌不是冷酷無情,便是毫無效率;她不能理解耶穌為何不能立刻前來救助。結果,拉撒路死了,已經被放在墳墓,馬大亦不再差人送消息給耶穌了。對於馬大,一切變得無意義,變成一個災難,一切都完了。

當我們為別人代禱的時候,我們內心其實想著甚麼呢?我們是否希望提醒上帝,祂應該做些事?是否想勸告上帝,指點祂應該怎樣做?我們可能會以為上帝忽略了某些處境,需要告訴祂事情的細節?馬大代禱的經驗,讓我們學習在上帝裏頭是有著新的可能性。

耶穌對馬大的禱告,是十分肯定:「這病不至於死,乃是為神的榮耀,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。」(約十一4)在拉撒路墳墓外,耶穌再一次對馬大說:「我不是對你說過,你若信,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?」我們可能像馬大一樣,看輕了代禱的盼望,只聚焦於如何保持或改善目前的環境,而未能理解事情其實能夠彰顯上帝的榮耀。馬大要求拉撒路得醫治,但她所得的,卻是基督戰勝死亡,令拉撒路從墳墓中走出來。

我們要像馬大一樣,放棄狹隘和短淺的期望,容許基督以衪的榮耀,為我們帶來超乎想象和期望的可能性,要開明地接受基督的榮耀,是能夠無所阻隔地,透過我們最想像不到的人物和地點彰顯出來。

下期再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