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續前兩回少年牧聲,讓我們繼續探討我們生命中必然要經歷的掙扎。在巨大壓力下的靈性掙扎,包括對神的、對人的、對教會的、及與一己關係的矛盾與變化;過程中,我們會對神懷疑、抱怨、生氣、憤怒、感受不到神的愛、覺得上帝不公平,出現「怎麼可以允許這樣的事發生、怎麼可以使他/她這麼痛苦、上帝是否還是仁慈、慈愛、公平的?」等等的情緒與想法。我們如何處理憤怒呢?特別在我們與上帝之間,我們可以將憤怒轉為禱告嗎?我們感到被出賣時,或覺得對上帝失望時,應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?我們能夠將怒氣轉化,使之成為正面能推動我們的力量嗎?
「上主啊,你愚弄了我,我上了你的當;你比我強大,你勝過我。人人都戲弄我;他們整天把我當作笑柄。」 (耶二十7-9)
先知耶利米這些哀痛的辭句,是聖經中最早記載著人對上帝的怨憤。字裏行間表達了內心的痛苦和對上帝的憤怒。在這之前,沒有其他作者膽敢這樣坦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。一直以來,以色列人都會覺得以這種態度與上帝對話,是欠缺尊重、有失體統的。今天,我們都會覺得與上帝對話時,必須恭恭敬敬,保持受控和尊重的態度。如果我們真的是這樣想,或許我們在上帝面前,並不能夠真正表達自己。先知耶利米所寫的,被人稱為「懺悔篇」的章節,分佈在耶利米書十一、十二、十五、十七、十八、及二十章裏面,他邀請我們與上帝建立一種嶄新的關係,並且將自己最深層的疑慮和失望,和盤托出。
耶利米回應上主呼召的時代,是一個動盪的時期,政治和宗教兩方面都是危機四伏,耶利米的責任就是要令他的國民明白當時的險境,並且勸告他們要依靠上帝。他為了傳遞上帝的信息,歷盡艱辛,吃盡苦頭。他受到自己人民的唾棄,被人誣告他煽動暴亂,還受到追捕和監禁,他被自己所愛的人民排斥、嘲諷,感到孤立無援,上帝甚至不許他取妻(耶十六1-4)。但他仍然充滿勇氣,不屈不撓;受到衆人的批評時,仍勇敢傳遞令人不快的信息。在四十年間,他經歷五位的君王的統治,默默地承受困苦的環境。從表面看來,他絕對有理由向上帝投訴。
可能我們都有如同耶利米的感受,因為我們都試過理想破滅的滋味。由於字數有限,惟有下回繼續探討耶利米的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