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說不了的升中張力︰二

上回的少年牧聲中,1我們談到從小學升上中學那種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硬件上的改變(如起床、上學、放學、補習等的時間與節奏)所帶來的不適,比不上軟件上的改變(在學校中的身份與角色、課程變深並教學語氣改變所帶來的學業壓力、關係建立和同學相處的模式、與新舊朋友的連繫如何擺盪於疏離與親密之間等)所帶來的難以消化和不安。許多新的人與事、並當中所經驗到的元素與掙扎,都是人生從來未經驗過的;既是大大超越了我們過往對世界的認知與認識,但我們卻未擁有相應的概念去思考它們、缺乏詞彙去形容它們,以致連理解它們的框架都還未有。於是乎,我們被許多的掙扎與不安迎面衝擊著,卻不懂怎麼反應;我們被許多的情緒與難堪所圍繞,卻不懂怎麼表達和言說。空有一身情緒和掙扎,卻傳達不到、述說不出,讓身邊人明白不了,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(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為何落得如斯田地?)這其實是個相當痛苦的階段。世界過度急速地改頭換面,讓我們無所適從、不安感「超標」;一直以來有信心做到的事(無論是學業與社交),現在都變得相當陌生,失去以往的信心;甚或因為這份陌生,而令我們在面對各種人與事上開始產生過往所沒有的自我懷疑。世界急速地改頭換面,讓我們在面對各人、在處理各事上,開始不踏實起來,開始失去了過往的從容。在我的牧養經驗裡,不少小六升中一的少年人,其實都或多或少地在經歷著這種難堪。2

上學上課、小息食飯、做功課溫習,是理所當然的,是每天都必須做的,是不能停下來的。但是,當陌生和不安隨著這些事情一併湧過來,當我們在每天都做著的事情上,原來總要硬著頭皮強逼自己面對、總要「硬食」當中的情緒、難堪和挫折時,我們自然會不想面對它們。

但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,莘莘學子致力學業都是天經地義的事,根本就沒有可以「不去面對它們」的空間。不想面對,但又不能不面對,可以怎樣?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「打機、look手機」囉。

一解鎖手機,一打開IG、遊戲介面,把注意力和心神都投入在其中,那些目不暇給的影像,就能讓我們即時忘卻生活中的難堪與掙扎;那些精彩刺激的遊戲,瞬間就能帶我們離開籠罩著我們的那些情緒與不安,重新讓我們面上掛上笑容與期待。這種即時的情緒轉換、這種能在瞬間使情緒由低谷直達高峰的反差,在我而言,是這個手機世代/ 虛擬世代/ Z世代相當獨有的情緒處理模式和習慣。

我並不想立刻就聲討之。在我而言,重要的是我們首先去了解自己,了解我們的情緒、我們的手機使用習慣,我們在看甚麼、玩甚麼;在其中,我們到底在尋找甚麼,在期待甚麼。

少年人,你的手機和你的情緒,兩者有關係嗎?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安、不忿與難過,你是怎麼抒發的呢?

篇幅有限,讓我們下回再續。


1 參2023年6月10日的少年牧聲︰《言說不了的升中張力︰一》

2 甚至乎,只要是世界足夠巨大地改頭換面的人,都或多或少有上述的體會,或是升上高中課程、突然就進入了「三年高壓備試期」的中四學生;或是小學生活很美好、進到中學卻跌入了複雜的人際關係、甚至是遇上杯葛、欺凌之事的人;甚至是未有心理準備下就從中學的「小魚塘」突然闖進大學之「大海」的準大學生,我都在與他們的傾談中,聽過上述的體會與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