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(一)

短暫的暑假過去,開學的日子又來到,意味著學業壓力再次成為一眾莘莘學子的首要威脅。或許如此,眾多提升學業的廣告又再蓬勃起來,其中有一則「提升專注力的營養補充劑」的廣告,引起了我的興趣。

廣告內容大概如下︰
「兒子不肯『坐定定』讀書?即使女兒怎麼讀、課本內容也進不了腦袋裡?服用『專提昇』吧 ﹗科學實證,確實有效 ﹗每日兩次,每次兩粒,助你孩子專注力提升,考試必定五星星 ﹗」
(為免影射之嫌,以上廣告內容和產品名稱,皆由筆者創作;只集中保留廣告大意,並不反映任何市場上的真實產品。)

孩子的專注力、以致孩子的成績,藉一粒藥丸就可以得到提升,實在是一個極度吸引的說法。但是,有可能嗎?在現實中,這個說法真的可行嗎?

在心理學層面,人的專注力會被許多因素所影響,包括人對正在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、背後的學習動機和自我要求、當下的情緒狀態、正在承受的壓力大小、以致四周是否存在其他具吸引力的事物等等。以上因素,肯定都不是一粒藥丸所能確保的。

那麼,為何銷售商可以如此誇下海口?其中一個原因,是產品測試會在假定「其他因素不變」的前設下進行。意思是,在測試藥丸是否有效時,銷售商會盡量找來學習興趣、學習動機、情緒狀態等等都旗鼓相當的實驗對象,在一模一樣的實驗環境(多數是沒有其他事物可以分心的環境),去進行測試;純屬研究性質,沒有太多壓力可言。結果,在一切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,藥丸的確能提升實驗對象的專注力。於是乎,「經科學實證,藥丸能有效提升專注力」的說法,就這樣形成了。

這說法,某程度上是對的。問題是,現實中,其他因素從來都不盡相同、不如人意。就如在香港這個「一次考試定生死」、考試成績與人生高低掛鉤、學習壓力山大、強調「填鴨式教育」多於啟發興趣、重視背誦標準答案多於開放式思考的教育制度下,一眾莘莘學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、情緒狀態與壓力、並他們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形象等等,全部都既複雜又不盡理想、既吃力又不討好。有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被考試成績評定為「讀不了書、沒有希望」,自我價值受到質疑,於是從小就討厭讀書;有學生由心相信公開考試失手就意味著「人生玩完」,壓力龐大得壓垮心靈,每逢面對學習就焦慮不安;有學生認定正在學習的內容,長大後根本用不著,因此馬馬虎虎應付就算。我想,不用再舉其他例子,我們也會體認得到,在現實中,專注力實在是一個複雜繁瑣、千絲萬縷的課題,牽涉的不單單是人的心理狀態,更包括教育制度、社會氛圍等等,肯定不能單靠一個表面方法——例如吃一粒藥丸,就可以完滿解決。

那麼,為何「提升專注力的營養補充劑」,會大行其道,蓬勃於市場?為何專注力明顯是一個複雜而深層的課題,卻仍然有這麼多人,希望以非常表面方法去解決它?

篇幅所限,容我們下回分解。我們將會發現,猶如「專注力藥丸」相當受歡迎一般,「表面問題、表面解決」原來是相當常見、甚至是被人篤信不疑的問題解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