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.盼望

上週五在一個特別的場景--元朗區一所教會內,看了電影《十年》。開場前那所教會的牧者只是輕描淡寫交代了幾句:「各位今晚來到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,只是來欣賞一齣電影而已,希望這能引發我們一些思考。」我立時心生疑問,真的那麼簡單嗎?這可不是《耶穌傳》或福音電影,在教會播放這類爭議性的電影,怎會沒有攔阻的聲音呢?我沒機會再深究下去了,只是教會願意開放空間,給信徒和社區鄰舍思考世道人生,反省信仰,實是少見。

《十年》並不是一齣容易明白的電影,但光影世界的吸引力正在於此:它言說著一種另類的語言,讓觀賞者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周遭的世界,挑戰固有的信念,令人能從光影之言說中得著啟迪。許多人(包括我在內)在看完《十年》後,內心浮現出一份沉重與無奈。原因是,電影中的五個故事將當下社會的處境壓縮、聚焦和放大,將世情赤裸地呈現於觀眾面前,刺中了許多人內心傷口的痛處。要得著心靈的治療,便要跳出銀幕的框框,從電影的光影世界走回現實,在自身處境中作道德與不道德之間的抉擇,反省在焦慮不安中是要逃避或面對,當困難危機來臨時是團結守望還是互相攻訐。

《十年》表面看似絕望,但卻暗藏盼望,兩者存在於辯證的張力之中。每個《十年》的小故事,皆沒有大團圓的結局,整體只以兩段文字作結束。首先是節錄了阿摩司書第五章13至14節:「時勢真惡。你們要求善,不要求惡,就必存活。」然後出現四個字:「為時已晚」,然後「已」字漸轉為「未」字,要觀眾思考當下處境的張力,在這窮凶極惡的時勢,要尋求上帝的善,正如耶穌在世時經歷艱難的時勢,遭人棄絕、被殺,耶穌是必須先經過苦難,釘死於十字架上,然後才彰顯出復活盼望的榮耀。

德國神學家莫特曼(Jurgen Moltmann)對真正的盼望有以下的描述:除非能體會到因消極沮喪而來的痛苦,否則基督的盼望便不可能被人真實體驗和使人得自由。「絕望」和「盼望」兩者是共存於信仰的張力之中,真正的基督信仰是貫乎於兩者之內。全然的消極絕望或純粹追求樂觀正向,也不能為我們帶來真實的盼望,因為真正的盼望,是懂得如何靠主活在絕望和盼望之中。

「為時已晚」與「為時未晚」這結語,勾畫出許多港人活在絕望和盼望的張力現況,道出當下香港的絕望真相,但同時提醒港人有免於死在黑暗絕望的可能:只要還相信上帝是超越一切權勢,是秉行公義和使人有盼望的主,祂會與人共渡苦難,有一天上帝的公義會全然彰顯。在這真惡橫行的時勢,也要以真盼望回應,活出求善不求惡的信仰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