恆久忍耐與恩慈

「愛是恆久忍耐、又有恩慈。」(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節)

許多弟兄姊妹都認識記載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八節的《愛篇》,保羅先以兩個積極詞匯來描述愛---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」,然後以較消極的八個否定詞「不」來描述愛,最後又以四個積極的描述「凡事」來結束,並以「愛是永不止息」作為總結。形成了ABA的三文治結構(A.積極、B.消極、A.積極)的組合。

本文希望集中分享第一個積極的組合—「愛是恆久忍耐、又有恩慈」作為反思。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,「恆久忍耐」與「有恩慈」之間,有何密切關係?

原來在這裡的「忍耐」與下文的「凡事忍耐」,在原文裡是不同的詞匯,「凡事忍耐」譯為「凡事堅忍」較為理想。而這裡的「恆久忍耐」,在新約聖經裡出現的時候,主要是描述對人的忍耐。意思是當他人對自己有不義的行為時,能夠容忍對方,不輕易發怒,對人作出退讓,甚至好像上帝對罪人的忍耐一樣。

而「恩慈」這個詞匯,主要運用在與人相處的關係裡,就是對那些以不義對待自己的人,不單對他加以容忍,甚至積極地以恩慈的行動回應他,即耶穌教導的「以善報惡」,愛你的仇敵,為逼迫你的祈禱。有牧者亦指出,恩慈就是指對方本來不配得你這麼好的對待他,但你願意不計較地善待對方,這就是恩慈待人的意思。

因此,「恆久忍耐」與「恩慈」其實是愛的一體兩面,「恆久忍耐」是比較消極的容忍,「恩慈」是比較積極的付出,信徒與人的相處裡,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配搭。

深願我們實踐聖經的教導,對人不單有「忍耐」的愛,而且是「恆久忍耐」的愛;又不單有「恆久忍耐」的愛,也實踐「恩慈」待人的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