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浸是我家……嗎?

元朗浸信會是否你的家?或者你對一個家有甚麼想法?記得中學時期跟同學仔返教會,當時有一首詩歌植入心裡〈教會一家〉,讓人心裡帶着一份期待,教會將會是筆者第二個家。

正式信主的時候剛好三十歲,再次唱着同一首歌,心境一如以往,教會是筆者第二個家。抱持這份信念,讓自己積極投入,以喜樂的心參與教會各樣事務,由於教會只有一百人聚會,所以有很多參與服侍的機會,第一年沒有正式的崗位,第二年開始當組長、第三年成為團長、第四年成為理事…當然全都是「柴娃娃」,只是學習的階段。到第五年入讀神學院,一路上只期望能付上更多,建立天父的家。

服侍了十幾年,整個世界都不斷劇變!記得幾年前的一次分享聚會中,有一位肢體強烈不滿以「家」來稱呼教會,令筆者感到驚訝。「家」這稱呼,並不是基督徒隨意創作,而是大家從聖經中的領會,同時也是實踐耶穌基督的一個命令「要彼此相愛」,因此我們互相稱為弟兄姊妹,我們是一家人,屬自然不過的事。所以當時我聽到有人這樣提出,心想可能對方對「家」的記憶,有很多不愉快甚至傷痛的感受。而的確,不少進入教會的參與者,也未必視這裡為「家」,教會可能只是一所收容所?臨時的避風港?一間餐館?一所學校(教好他的囝囡)?甚或會否有人視之為一所觀賞表演的場地?

筆者想,重要的不是別人如何看待教會,重要的是正在閱讀這篇分享的你。弟兄姊妹,你又如何看待教會?這裡是你的家嗎?還是有弟兄姊妹會同時有「好多頭家」? 近年教會出現好些現象,有人會喜歡在這間教會服侍,但卻參與別一間教會的崇拜,同時又參與第三間教會的團契…若有人因為處於過渡期,待落實一間教會的參與,漸進的淡出及進入另一個家,那也無妨;但若果已持續好幾年也同時返好幾間教會,那筆者會擔心其原因,是為了取得不同層面的滿足還是另有內情?

聽到有牧者分享外國教會的情況,有些教會由一百人急增至一、二千人,卻成為教會的一個巨大的挑戰,甚至是危機!因為增多的人,大多數也抱着一個「保留」的心態,雖然會開始認識不同背景的肢體,但卻持有觀望教會所提供的牧養服侍如何,又同時觀望牧者的為人及宣講能力;也因應個人工作,環境的適應,能夠或願意付出的不多,即使奉獻也只屬打賞性質的回應!對教會來說,牧養需求甚大,但資源卻沒有因參加教會人數而增多。

回到這裡,元朗浸信會是否你的家?若你回答「是」,筆者為此高興,也鼓勵你,積極投入,以喜樂的心參與教會:無論是崇拜、團契、學習、服侍…都值得多作嘗試,藉此經驗耶穌基督的教導。教會也很需要大家的參與,才得以彼此建立。有任何想法,告知你認識的牧者吧!

願這一曲回響在你的心裡:願獻奉我生命,在教會作肢體,沒有私見驕橫,盡我生榮耀基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