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提及弟兄姊妹團契生活時, 你會想起以下這些經文嗎?「看哪,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,何等的美!」(詩133:1),「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,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;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。」(約十三34)這些經文,內容確實吸引, 也讓人嚮往!但真實返過團契的,就會明白現實與理想中的團契生活,確實有很大的落差!第一:信徒間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帶進團契中,隨著各人的價值觀及信仰經歷不同,團契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週會,有些更開始變得與坊間的興趣班沒有分別!(例如做手工)長此下去,年資較深或對手工不感興趣的團友,難以投入這類只停留於關係建立及手工的週會,結果只有一個,就是慢慢離開團契。第二: 就是意識到自我與其他人永遠難以合一的事實。這些問題讓你開始正視自己的感受,並察覺到,團契裡的一切並不真的那麼快樂、和平、無憂無慮,有時與團友話不投機,只能說些言不及義的空話;團契的活動失去意義,總是為了玩樂而玩樂;信仰上沒有新思考,群體在原地踏步,不單出席人數沒有增長,參與全教會活動或佈道工作簡直寥寥可數。
久而久之,參與團契變成責任、習慣,為了滿足自己設下的信仰教條,而不是為了真正的信仰實踐;口裡所說的「愛」、「包容」、「接納」只成為一種包裝信仰的口號。當團友間出現衝突時,多數人為免衝突卻沒能按著聖經的教導,作出適切的提醒,只用忍耐包容,甚或用愛心饒恕對方。這樣的團契日常,造成信徒很大的疏離感與痛苦,一方面自己感到無力,另一方面對他人感到抱歉。為免自己遇見對方時的回應會引發下一次的衝突,漸漸地人也會開始萌生退出這個群體的想法及行動。
兄姊們,藉得檢視你的團契生活,「我為誰返團契?在團契生活中,我感到滿足嗎?」潘霍華的「團契生活」一書提到, 團契是甚麼?團契就是透過耶穌基督,並在耶穌基督裡面有一種甜美和諧的生活。團契生活必須要繫於以下三點:一)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,信徒為此需要和別的信徒共處。二)信徒惟獨透過耶穌基督才能到別的信徒那裡。三)我們從亙古就在耶穌基督裡蒙選召;我們是在今世被接納,卻要永遠連結在一起。1 就上述三點稍作解釋:首先,信徒不能幫助自己,必需要別的信徒幫助,以致能明白真理;信徒有責任傳講上帝的救恩,又因著耶穌的緣故,也需要弟兄。此外,人與人之間有紛爭不和,可說是大家都是肢離破碎,容易與人衝撞,透過認識耶穌你認識到團友,惟有當你被耶穌拯救生命後,生命變得與上帝和好,與人的關係也變得和睦。最後,信徒蒙上帝揀選成得著救贖的恩典,這是出於上帝的愛及接納。你是屬於主的,弟兄也是屬於主的;信徒間在耶穌基督裡永遠連結在一起。 面對不完美的團契生活,必須要放下個人的想法去運作團契或與別人建立關係。團契生活必須要有上帝的話語,有傳講救恩的責任及建立彼此的決心,面對罪惡必須帶著勇敢指正,用愛包容及接納。若你對於團契感到不滿足,請先回歸團契的目的,檢視因著耶穌基督和參與團契的態度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變嗎?
P.S. 若你還未有團契,可按你的年齡申請加入各區的團契。
1 潘霍華著, 鄧肇明譯:《團契生活》 (香港:文藝,2011),7-8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