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為鼓勵大家參與「擴堂40日祈禱運動」,一連五週的程序表都會特別刊登有關祈禱的文章,願我們一起為元浸擴堂禱告,懇切尋求神的心意引領。】

正如神藉著聖經來對我們說話,禱告是我們與神親近的回應。為了禱告,我們首先要聆聽神的話語;藉著默想聖經,神的回應在我們心中浮現出來。當然,神也會藉著聖經以外的媒介(如自然之美、詩歌的安慰…等)與我們說話。但若是沒有藉由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來詮譯的話,我們就沒有辦法認識這些信息是否從神而來。正如風怎樣隨著自己的意思吹,照樣聖靈也可能會用一種出人意表的方式在人的生命中動工,然而卻總是照著神話語而行,斷不會與之牴觸,或是削弱聖經的教導。

我們絕不能把禱告貶低到成為工具。禱告不是一種被我們操縱著用來處理各種需要的工具。當禱告本身不再被我們視為目的,而變成了達到與神相交以外的某種目的的手段時,這些目的便變成了一種甚至連神都要服從於它的更高的善。無論何時,假若是我們自己所定的目的居於優先地位的話,那不論這些目的聽起來多麼動聽,神和我們的愛就會從核心地位被迫移開。

聖經和禱告,是人們藉以進入與神相交的蒙恩之途。人若沒有與神相遇,就沒有關係的建立。我們常汲汲於如何利用神來滿足我們一己之私利,有太多當代的書籍、聚會、或默想的操練,以禱告對於人有甚麼益處為前提;若我們真的尊神為神,視每天能與神進入親密相交為恩典,我們就會遠避這種想法了。

嘲諷者會說:一個人希望神藉著聖經直接向他說話。於是他隨意翻開聖經,閉上眼睛,用自己的手指沿著書頁指到一處。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,他的手指落在「猶大出去吊死了」這句話上。他感到忐忑不安,就闔上聖經,隨即翻到了另一處;這次,他的手指落在「你去照樣行吧!」---人們常常喜歡戲謔這種關於神如何藉著聖經說話的概念,但即便人如何嘲弄,並不能推翻神常常藉著經文把啟示和引導帶給敬畏祂的人的事實。拒絕靈異式的理解,不等於我們就否定神藉聖經與今天的我說話。

倘若每天在我們誦讀聖經時,有神的一句話、一種意念、一個洞見變成了我們自己的,那我們很快就會融入聖經中,聖經不再單單是在歷世歷代中記載神行動和救贖的一本書,它是活的,流動著生命的泉源---某些時候,我們的主會大有能力地向我們的心烙印祂的某句說話,這句話便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指引,甚至從此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個指路燈,永遠存留在我們的心裏,不論經歷多少日子仍如此鮮活,正如我可以記起神在三十年前向我所說的一句話。

當神向人說話時(特別是在讀經的時候),在難以捉摸的空間裏,神啟示的靈是如何運作,實在是無法被人放進框框式的簡單範疇中述說、或用一種可以被掌控的概念中概括出來的…。這時,個人對神話語的理解是被激發出來、被呼喚出來的,而不是推理出來、或從思想中被調製出來的。實際上,在閱讀聖經時,忽然一句話、一種形象、一種觀念、一個句子就「從書頁上躍然出現在你面前」。諸如此類的事件就成為我們與神相交的珍貴個人經驗。

我們若要活在神的光中,就必須聆聽祂的話語。這道一直都在對我們說話,這道一直都是新的,它也一直是自由的。我們無法從自己內裏演繹出這道來:它明確清新,從那絕對的、大有主權的自由泉源中湧流出來。神的話語可能會在今天向我要求某些昨天沒有要求的東西,若依靠我們自己的能力,甚至不能猜到神在某一時刻可能會對我們說些甚麼話。

潘霍華在他所著的《默想神的話》一書中寫道:「我們都希望在神的話中遇見基督。我們帶著想聽到祂今天要藉自己的話語教導/賜給我們甚麼的渴望來讀聖經---但我們不可將讀經當作滿足私慾的研究時間,或逃避要安靜默想經文而跑到聖經學術研究諸如此類的危險中。正像你不會把自己所愛之人的話加以剖析,而是怎麼聽就怎麼接受一樣;照樣,讀經時你也應當像馬利亞所做的一樣,接受聖經中的話語,又要在心裏好好思想這些話,直到它完完全全進入你裏面,掌管著你。」

我們不僅要藉著聖經真理的眼光來看待屬靈的話語,我們也必須擁有一個活潑柔軟的心,相信神在我們有需要時、並我們的教會有需要時,必會以祂的大能賜給我們具體的指引。當我們看重與神建立關係,我們常以神的話語為自己每天的靈糧時,神就在我們裏面。未遇艱難時,我們操練自己專注於神;當遇艱難有需要時,神就會在我們身邊。


本篇文章節錄自《不住禱告》,黛博拉‧杭辛格著,(友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),頁60-9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