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信仰︰讀書

讀書、考好公開試、上所好大學、然後找份好工作,似乎是我們一眾香港學生的信仰。之所以為信仰,其一,因為相信「讀書」信得十分牢固、不可動搖︰我們相信它環環相扣,每一步成功就必定能帶來下一步的良好機遇;其二,因為相信「讀書」與我們的整個人生息息相關︰它主宰我們將來的收入、工作環境、社會地位、甚至人生的幸福感、滿足感;其三,因為相信「讀書」與所有學生都有關︰「讀書就是力量」,在一個知識型的社會,「讀書」就是每一個人的「必須」。

基督徒也是如此相信「福音」的︰主耶穌的「福音」並不會改變,救恩的方法不可動搖,就是通過主耶穌;「福音」與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、它主宰我們人生的各項得失,包括我們的幸福感、滿足感;「福音」與所有人都有關︰罪是所有人的核心問題,是每個人所必須面對的。

但,容我妄撞地說︰身為信二代的我們都懷疑過、甚至仍在懷疑「福音」是否真實;我們卻極少懷疑過,「讀書」所應許我們的幸福,是否名副其實。我們緊緊握住「讀書」,不容任何東西衝擊它,不容自己離它太遠。但,我們卻沒有如林俊杰般問過自己︰「我們在修煉著什麼?我們又忘記了什麼?」

作為一個深信基督信仰的導師,有時我真的會想,如果我們把對「讀書」的信仰,放在「福音」上如此篤信基督,那應該頗接近聖經中所說的「信」。

香港的教育制度,以考試作主導。由於考試似乎太重要,於是知識也是按考試而被分為重要與不重要,考試範圍內的,重要;每年公開試必定出現的課題,更加重要。不用考的,基本上說不上是知識,只是吃飽飯沒事做的人才會去碰。學生也按考試而被分類︰學業成績好的,被劃分為高級別︰就是「有前途」、「醒目仔」、「人才」的統稱;成績不好的,被歸類為低級別︰就是「需要被擔心」、「將來的人生岌岌可危」。甚至,這社會相信,學業成績就似是一個價錢牌,標示出我們每個人在這場拍賣中的起標價值;我們很可能也是如此相信,或是信得自豪、或是信得不忿。但總言之,我們相信著這套系統,而這套系統亦給予我們每一個人一種價值。我們於是也相信這種價值,並以這種目光看待自己。

我們卻很少問︰這套系統,可信嗎?它所標榜的價值觀(界定什麼是「好」什麼是「不好」的),值得我們如此虔誠地相信嗎?

香港的教育制度,同時亦是以「將來」作主導。它似乎「現在」沒有太多價值︰讀得辛苦、讀得壓力很大、讀得沒興趣、似乎讀得也沒意義。因為「讀書」為的,並不是現在,而是將來︰讀好書,就能考好公開試,如此就能上所好大學,如此就能找份好工作。我並不認為所有事情都需要「現在」有價值,因為確實很多時候,現在的暫且忍耐能帶來將來的更多滿足。但是,我們仍需要問,這種上流的步驟,真的如此一成不變、永不落空嗎?

我對教育制度的認識,也就止於上網看看文章的地步,因此並不想冒充對教育很有研究。只能提供一兩個數據︰其一︰現今香港大部分大學中,在1980年前能頒授本地學士學位的只有兩間,在1990年前能頒授本地學士學位的只有五間;當時每間大學所開設的學士學位亦比現在少很多。所以,在筆者父母的年代,考得上大學的只是少數,所以,筆者的父母成長中大都深信,考得上大學學位就屬於那群少數精英,而社會的確亦是缺乏本地人才,因此上流機會的確較優先屬於大學學位的一群。現在,香港能頒授本地學士學位的大專機構多於二十間,還未計算越來越多香港人出國讀大學再回流。在全世界都在談學歷通脹的年代,筆者父母的信念,是否還是正確無誤?「讀書、考好公開試、上所好大學、然後找份好工作」這種上流的步驟、這種應許的美好未來,真的如此簡單嗎?

有哲學家說過,人人都有信仰;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,相信著這個世界沒有神。我們生活所重視、所握緊而堅信的,很可能就是我們的信仰。那麼,「讀書」這種信仰,真的如此可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