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珠與豬、聖物與狗

「 不要把聖物給狗,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,恐怕他踐踏了珍珠,轉過來咬你們。」(馬太福音七章六節)

筆者相信大部分讀者讀到上述經文時,多少會感到困惑,應如何理解這節經文。有些人會引用初期教會的文獻《十二使徒遺訓》九5,理解為這節經文是叫那些未曾受水禮的信徒不可以領主餐。1 但我們要明白,耶穌宣講這比喻的時候,尚未設立主餐,當時跟隨耶穌的門徒,大概不會將這比喻作這樣的理解。2 從上下文看,甚至從經文的背景入手,這都不是最好的解釋。

有釋經學者認為:這節經文與上下文沒有關係,只須將這一節獨立地解釋,於是按着猶太人的文化對相關用詞的理解,並將這節經文的解釋應用在傳福音的事上。

事實上,對猶太人來說,「狗」帶有貶義,極不可能是今日得到主人萬般寵愛的愛犬,而是那些骯髒不堪、四處流浪、在廢物堆中尋找食物的野生狗隻,3 同時傳統猶太人常將外邦人視為狗(參太十五26-27)。4 此外,對猶太人來說,「豬」乃不潔之物(利十一7),而且屬於雜食動物,甚至有時會吃腐肉,令猶太人感到嘔心;加上野豬更會破壞農地,甚至會因為亂闖而撞死幼童,對他們來說,是可怕的動物。5 很明顯,「豬」、「狗」都是喻指不潔的外邦人。對於豬來說,「珍珠」並不是食物,不會視為寶貴的東西,牠只會將珍珠當垃圾踐踏。至於聖物,有學者認為:聖物可以是死物,亦可以是獻祭的食品。由於這裡提及的狗隻的反應並不是吃下去,而是「轉過來咬你們」,加上在句式上,「豬」與「狗」平行;「珍珠」與「聖物」平行,因此這裏所指的聖物,對狗隻來說,沒有甚麼神聖、貴重的意義,甚至反而是感到厭煩的。

於是這些學者把這節經文解釋為:豬、狗就是指任何種族的人,那些明顯地惡意藐視和根深柢固地拒絕福音的,就不用向他們述說有關天國的事。6 但這解釋與馬太福音二十八19-20教導門徒要使萬人作耶穌的門徒的說法矛盾。7

惟筆者認為這節經文與上文(七1-5)有直接的關係。上文談及「不要論斷人」,並使用了梁木與刺的比喻,「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(七5)「刺」在原文為「木屑」的意思,大概耶穌在木匠家庭長大,這是他熟悉的生活例子。換句話說,「不要論斷人」並非叫我們事事視而不見,明明看見他人有須改善的缺點也不做聲,而是要我們先作自我檢討和評斷,並作出改善(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),才有條件來「去掉弟兄眼中的木屑」,幫助對方改善他自己的缺點。8

在這樣的基礎上,耶穌就說了「珍珠與豬、聖物與狗」(七6)的教導,與上文(七1-5)作出對衡(counterbalance)的教導,9 筆者認為:當大家用單純的心改善自己的缺點、去除自己的偏見,然後出於好心,幫助弟兄去除他的缺點,就以為對方一定會感激你、多謝你,可惜,這並不是必然的結果。事實上,對方可能會因着個人的面子、尊嚴等,無法接受你的提醒,就像你將「珍珠、聖物」給他,他卻反過來咬你。於是我們要有智慧、忍耐和禱告的心,找着適合的時機,才幫助對方去除眼中的刺。原來去掉了自己眼中的梁木,不單可看清楚對方的刺,更懂得識別對方的反應,甚至能夠評估對方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程度,10 從而作出適當的行動。

舉個實例:有一位自稱信主的弟兄,他每天吸三包煙,他的太太請牧師到他們家中探訪,勸喻這位弟兄戒煙,對他說:「不論你是不是基督徒,吸煙對身體不好,為着你健康的好處,請你戒掉它。」然而這位弟兄不斷對周圍的人說:「那位牧師因為貪財,叫我不吸煙,其實是想我將買煙的錢奉獻給教會,等他有糧出,我才不會上當呢!還有呀,他常常叫我太太返教會,都不知是不是與她『有路』!」

若果按照上文提及,這位牧師誠實地檢視過自己,他沒有吸煙的不良嗜好,又真是看清楚對方健康的需要,出於好心勸戒這弟兄,理論上這弟兄應該多謝這位牧師。但結果,對方卻將牧師的好意扭曲、抹黑,就好像將牧師反咬一口。

因此,我們在幫助對方去掉眼中的刺時,一方面要祈求主賜我們適當的時機;另一方面,也要有份冒險精神,預備自己即使有機會遇到「好心着雷劈」的回應,也能心安理得,繼續為對方禱告、守望,從心底裡相信天父確知自己的動機純良,那就可以安枕無憂了。


  1. 卡森著,周俞雲翔譯:《馬太福音》,麥種聖經註釋(帕薩迪娜:美國麥種道會,2013年),頁371。
  2. R. T. France, The Gospel of Matthew (NICNT; Grand Rapids: William B. Eerdmans, 2007), 276.
  3. Michael J. Wilkins, Matthew (NIVAC; Grand Rapids: Zondervan, 2004), 310.
  4. 黃漢輝著:《與人同在的彌賽亞君王:馬太福音析讀卷上》,聖經通識叢書(香港:基道,2016),頁137。
  5. Michael J. Wilkins, Matthew, 311.
  6. 黃漢輝著:《與人同在的彌賽亞君王:馬太福音析讀卷上》,頁137。
  7. David L. Turner, Matthew (BECNT; Grand Rapids: Baker Academic, 2008), 207.
  8. 黃漢輝著:《與人同在的彌賽亞君王:馬太福音析讀卷上》,頁137。
  9. R. T. France, The Gospel of Matthew, 277.
  10. David L. Turner, Matthew, 207.